close
mortgage,借錢,貸款 - 治理地方融資 別逼迫地方政府逃債 |
|
【finance company, mortgage, 借錢, personal loan, 個人信貸, 私人貸款, 貸款, 借貸, 按揭, 樓宇按揭, 物業貸款, 二按, 財務公司, 財務】 治理地方融資 別逼迫地方政府逃債
治理地方融資 別逼迫地方政府逃債
此次大規模治理地方融資已經是第三次瞭。第一次發生在1998年之後,那次主要清理的是地方政府的對外融資平臺。當時,幾乎各地的“國際信托投資公司”都背負著大量的外債,亞洲金融危機發生之後,部分外資要撤出中國,這使得地方政府壓力巨大,於是紛紛向中央申請外匯額度還債。於是,外債問題凸顯。
清理過程中最典型的案例就是“廣國投”、“粵海公司”,他們作為廣東省的對外融資窗口公司,有著非常深厚的政府背景,幾乎所有融資項目都獲得瞭政府的擔保。所以,當時債務糾紛十分嚴重,外方債權人強調政府擔保,損失應當又政府承擔;中方債務人強調借貸行為是市場行為,地方政府的口頭擔保缺乏法律依據。
這件事搞得中外影響巨大,實際對地方對外融資也產生瞭巨大影響,客觀上抑制瞭地方政府舉借外債的沖動。
第二次是2002年之後對一些信托投資公司的清理,這個過程中也有相當一批信托投資公司破產倒閉。實際上,這些信托投資公司也是地方融資平臺的重要組成部分。但這次清理接受瞭上次清理國際信托投資公司的教訓,處理得比較平和,並沒有引起市場巨大的震動。現在許多的證券公司,都是從原來的信托投資公司中分離出來的,因為這塊業務的資產質量相對比較好,沒有必要把它們破掉。
而原來的股東也好,債權人也罷,吃一點虧,把越來對信托投資公司的股權或債權轉化為對證券公司的持股,問題解決起來就相對簡單的多。而且經過瞭一次債務重組,一些相對優質的信托投資公司也保留瞭下來。
現在是第三次大規模的清理瞭。這次和前兩次相同的是:地方政府背景的公司融資;不同的是:前邊兩次,一次主要是外資債權,一次主要是企業和私人債權,而這次主要是銀行貸款。
所以,如果說過去兩次地方債務問題是對“公對私”的債權,那這次好像是“公對公”的債務問題。因為銀行畢竟是一個公共產品,關系到千傢萬戶的老百姓存款。
但即便如此,是不是有必要把輿論的聲勢搞得這麼大?我看大可不必。現在,這樣的聲勢搞得市場好像發生瞭什麼大不瞭的事情,有這個必要嗎?所以,我們必須清醒地意識到,地方債務之所以突然加大,基本上是去年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結果。
為什麼?因為地方財政可用於投資部分的財力基本來自於土地出讓收益。但是,房地產市場在積極財政政策實施之前,基本是下滑態勢,此前所有金融政策都是緊的,都是打壓房價的,所以當時地方政府是財力最需弱的,而突然財政政策轉向,要地方政府配套投入基礎實施項目,中央各部門逼著地方報項目,於是地方政府也十分為難。
首先他們不願錯過這樣一個發展地方基礎設施的機會,但同時有沒有錢為這些項目做配套,怎麼辦?借錢。當時銀行也不檢點,所有人都希望借此擴大市場份額,尤其是政府項目,更是不計風險的投入,結果造成瞭今天這樣的結果。
那怎麼辦?四個字:慢慢消化。決不能搞運動似的,停下來清理。道理很簡單,流水不腐。金融市場最怕的是“流動陷阱”。金融市場“十個瓶子、九個蓋兒”是常事兒。不停下來,漸漸把問題消化掉,沒什麼問題,但要是停下來,一定有一個瓶子立即變成壞賬。
這是市場最大的擔心。中國金融管理有這樣的毛病,好像各個都是數學傢,一定要停下來把數搞清楚,結果是數搞清瞭,金融停滯瞭,經濟不堪重負。就像庸醫所說:“治得瞭病、治不瞭命”。給羅鍋治病,用氣碾子壓,結果羅鍋治好瞭直瞭,人死瞭。
比如房地產的問題。銀行壓力測試的結果是:銀行可以經得住30%的房價跌幅。我認為這是不懂經濟的“一種靜態”的說法。不信我們走著瞧,當房價下跌10%,就會有銀行不堪重負瞭。為什麼?因為全社會對經濟的預期都變瞭,60個行業,2萬多種商品的生產將出於停滯、甚至下降的狀態,銀行放出去的貸款,不僅針對地產方向的壞賬增多,可以肯定,他對什麼行業的貸款都會出問題。
我們很多的事都是這樣做,經濟代價巨大。還是那句話,發展中的問題要在發展中去解決。社會管理,不是工廠檢修機器,必須停下來檢修。所以,我們不能用給“羅鍋治病”的方式去治理地方政府債務,更不能停止對地方融資平臺的貸款,必須等待經濟總量的增加而減小債務率;等待地方政府的收入增加,緩解債務風險。
本文關鍵詞:治理 地方 融資
本文《治理地方融資 別逼迫地方政府逃債》屬重慶貸款網原創或來源於網絡信息整理!如果您想更多瞭解貸款相關信息,請瀏覽貸款資訊欄目,如果您有任何貸款問題,我站特開設瞭貸款問答專欄,由眾多貸款顧問在線為您解答相關貸款問題,根據情況給予專業的個性化的指導意見。如有貸款需求,您可以點擊下方免費申請貸款鏈接。
|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